南京文明网 > 原创评论

促进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1-01-15

来源:南京文明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当前全球面临新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南京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上升空间与全新挑战,其高质量发展则需要依靠良性、多维、联动性强且具有自适应与自更新性的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

  以培育国家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推动“链式集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探索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链式集聚、园区支撑、龙头带动”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新路径。

  着眼强健文化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强化产业集群的链条整合力。构建覆盖上下游文化企业类别园区,用“链式思维”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深入推进“特色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数字产业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强化文化园区承载力。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全面提升园区产品认证、成果推广、知识产权服务等综合公共服务能力;入库动态管理园区龙头和骨干企业,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支持的事项实行“一企一策”,帮助解决融资、用地、人才及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力。着眼培育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主导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园,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行业企业集聚。

  以延长文化产业价值链为突破,全面推动“文化+”企业模式多元融合发展  

  探索实现南京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多元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延长南京文化产业价值链,提高文化内容附加值,提升文化领域供给水平。

  建立文化科技对接转化机制,推动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文博场馆、文旅景区等各类文化机构和优秀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打造数字文化示范平台;推动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结合各区、园区重点,发挥国家文化科技示范基地作用;分类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学、影视、游戏、动漫、音乐、电竞产业,打造产业集聚“长链”。

  建立文化金融发展机制,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金融专营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文化金融专属产品,构建差别化授信体系,重点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投资文化企业和文化重点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文化产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举办文化金融、产业创投等主题的政银企多方对接会议、论坛和相关活动,将金融服务送进文化企业。利用集团信用和资本市场有利条件,推出融资计划,不断提高文化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探索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新方式,寻求文化产业新增长极。加强企业跨产业链融合,是文化企业提升赢利能力的成功方案。推动文化企业与南京优势制造业融合,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艺术美感和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企业与南京旅游地产融合,依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地产文化附加值;推动文化企业跨媒介发展,通过抖音、综艺节目等多种媒介,不同平台来进行各种经营活动,扩大赢利领域,并降低成本,使文化企业获得最大化利益。

  以扩大市场需求为关键,大力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激活南京文化企业发展动能。

  立足本土特色文化,凝练出南京特色文化系列,大力发展本地文化产业,强化文化品牌,延伸文化品牌链条。通过构筑南京民国文化、六朝古都、世界文学之都等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优质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和文化产业优质发展的双赢;通过文化产业合作,将南京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长三角各地流量文化景观,以跨界运营、文化输出、品牌声量为核心,实现区域内文化价值输出与区域外文化资源引入。

  重点加大对金陵刻经、南京云锦、南京剪纸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鼓励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或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持行业优势,争取市场份额;为南京优秀工艺美术产品提供宣传展示平台和推介机会,进一步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南京文化“走出去”。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打造特色文化空间。一方面构建涵盖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体系,加强对城市整体设计的控制和引导,以南京传统文化等为载体,展现城市文化特色。空间规划上突出南京“绿、文、城”的特色要素,构建“古都为核、江河融汇、城丘绿间、多心辉映”的城市特色空间格局;城市设计上严控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历史地段、加强保护明城墙沿线、打造富有古城特色的景观视线走廊;区域统筹上加强“总统府”、颐和路公馆区、金陵制造局、金陵船厂等近现代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立足现有区域文化特色基础,结合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开放竞合的空间发展格局。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空间中,利用文化产业生态优势,将文化产业发展与持续优化沿江产业空间目标相结合;在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中,推动三地优势文化资源整合,做强做大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共同打造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新标杆。

  以服务企业创新转型发展为方向,持续完善文化企业政策服务支持体系  

  构建省—市—区完备的企业政策体系,加快企业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文化企业支持的服务力。强化政策的系统化思维,确保制订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相互补充、相互匹配、良性互动,从而有效发挥“政策红利”重要作用;组织开展政策咨询、资本相亲、投融资合作等,为文化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市、区等各级政府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基础上推动服务水平、改善文化企业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数字化升级,推动数字政务由基础型向智能型升级。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吸引力。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长期发展规划,整合人才培养“源流”,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基金机制,加大文化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根据文化产业人才特点,建立和健全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信用和评价政策与体系,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和流动提供可参考标准。

  加强对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加大对文化精品生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扶持,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不断完善文化企业科技税收政策,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战略性文化产业制定专门税收优惠政策,用税收支持战略性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外围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南报网新闻评论员:郑琼洁

责任编辑:倪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