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明网 > 我们的节日

江苏南京:讲究“重礼不重俗”、提倡厚养礼葬、倡导文明低碳祭祀

发表时间:2024-03-29

来源:南京文明网

  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祭奠亡人、缅怀先烈,都会特别地想到生与死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去认识死亡、如何理性看待死亡,如何理解死之于生的价值和意义?日前,部分专家、学者、殡葬从业者、市民直面这些问题,他们纵论生死观,纷纷表示,“树立正确生命观,让死亡更有尊严”。

  讲究“重礼不重俗”,为生命做一个完美的告别

  近年来,南京市各殡仪馆开展了治丧守灵、遗体告别、骨灰祭祀等多项殡仪服务,很多市民尤其对南京殡仪馆推出的守灵、“故人沐浴”等特色服务印象深刻。

  家住鼓楼区的赵女士说,像“故人沐浴”服务过程真的让人很感动,父母为年幼的子女沐浴,子女长大后帮助老去后腿脚不便父母洗澡,在长辈归去后用“沐浴”之礼略尽孝心,这更是一种人伦的回报。

  与以往殡殓操作的化妆清洁环节不同的是,“沐浴”净身更为全面、细致和人性化,也更有助于逝者最大程度恢复良好的身体形态,宽慰家属心灵。

  这仅仅是为逝去生命送行的一个爱的细节。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从事殡葬工作不是简单地对遗体的处理,而应该努力体现往昔的个性,使个人特色与风格在丧事中表现出来,使亡者尊严得以体现,也让生者满意。

  提倡厚养礼葬,让传统孝义回归

  纵观我国殡葬历史,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丧葬观——厚葬观和薄葬观。其中厚葬是我国古代丧葬民俗的主流,基本上主导着我国的丧葬民俗。

  “薄养背后频频是老人的备受冷遇和子女无尽的悔意,厚葬之时却冒出了子孙的攀比之风,薄养厚葬之风害人不浅。”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胡阿祥说,其实老人生前都希望得到子女的关爱和照顾,晚辈在亲人生前应尽心赡养,让他们颐养天年,死后丧葬祭祀则可尽量从简。如果对亲人生前关怀不够,即使厚葬厚祭,也难以真正体现孝的真谛。

  殡葬文化改革是殡葬行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厚养礼葬”的重点在“礼”,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礼源于俗,因俗制礼,以礼化俗,礼俗互动”等历史经验都体现了国家制度与民间习俗的融合。

  “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但若以‘厚葬厚祭’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胡阿祥认为,“厚葬厚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发扬孝道应弘扬“厚养礼葬”的观念,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这应该是殡葬习俗发展的趋势。

  与厚葬相比,生态安葬作为一种新型丧葬方式,正在为更多国人所接受。这既是出于对土地与资源的过度消耗、绿色发展的现实考虑,也是对丧葬习俗的引导,回归“厚养礼葬”的孝义本身。

  早几年间,著名媒体人吴晓平的许多亲人都以生态葬的形式安葬在雨花功德园。他坦言,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厚养礼葬”,说得通俗点就是死人不要跟活人争地,这不仅节约用地,而且还符合生态葬的主旨,“这里这么美丽,以后自己的‘身后事’也会选择树葬的方式。”

  倡导文明低碳祭祀,树立绿色殡葬新风

  多年来,南京市在殡葬行业中逐步推广生命教育,厚养礼葬、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生态节地葬等方面的内容,让生者感观生命真正的意义。

  如何看待死,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生。南京市尝试开展各种新式的纪念方式,比如音乐追思会、社区集体共祭、诗歌朗诵会、寄送天堂卡片等,让人们与逝去的亲人作平静的“对话”。这样的清新之作,表现出现代生命礼仪。

  “现在都在提倡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我们老年人要给年轻人做个表率,对亲人的怀念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不一定非要焚烧纸钱、燃放鞭炮。”3月22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民政局主办的“清风化雨 思念绵长”清明节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家住板桥街道的居民吴为民老人说。

  南京市殡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从2010年开始推行社区共祭活动,参加的居民逐年增多,以这种文明祭扫方式,缅怀英烈、感悟生命。社区共祭不仅能有效减轻公墓集中祭扫的压力,也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悼念亲人的新平台。

  除了常规的文明祭扫,这些年清明祭扫方式更趋多元,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通过“网络墓园”“云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网上祭奠的兴起,也反映了中国人更加豁达的生死观。“网上纪念的生命力在于尊重习俗、提升习俗、改变习俗,它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亘古不变的终极人文关怀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友华说。(南京日报 马卉)

责任编辑: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