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明网 > 我们的节日

文化进万家丨江苏南京:民俗“村晚”火出村 乡风文明促振兴

发表时间:2024-02-02

来源:南京文明网

日前,来自栖霞区9个街道的多支民间文艺队齐聚八卦洲,在“村晚”舞台上一展才艺。图为“村晚”开场表演——“栖霞龙舞”。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摄

  舞台简单、妆容不精,这些丝毫不影响“村晚”火成“显眼包”:台上,演员演出热情,舞龙舞狮腾挪有力,民乐演奏一丝不苟,戏曲歌唱饱含深情。台下,村民有序观看,掌声、欢呼声不断……

  新春脚步渐近,一场场接地气的“村晚”,正在江宁、栖霞、浦口、溧水等地接连上演,成为乡村过大年的重头戏、新年俗。“村晚”魅力何在,因啥出圈?记者前往各村探访。

  “村晚”来了,村民家门前秀绝活

  1月31日下午,来自栖霞区9个街道的多支民间文艺队齐聚八卦洲,在“百姓村晚”舞台上一展才艺。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金色长龙翻腾起舞,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数百名观众的眼球。“滚龙”“跪地舞龙”“摇头摆尾”“搲龙头”“火焰造型”……一个个动作让人眼花缭乱,赢得现场观众一片叫好。

  在江宁、浦口、溧水等地,乡村“村晚”正接连上演,场场火爆。1月30日下午,浦口区汤泉老街上人头攒动,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趣味魔术、川剧变脸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接连亮相;同日,江宁区汤山街道阜东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传来阵阵歌声,属于阜东村村民的首届“村晚”热闹上演;溧水红色李巷、江宁横溪石塘等地也早早推出“村晚”联欢,村民通过T台走秀、歌唱、小品、舞蹈、民乐演奏等方式讲述着过去一年的美好生活。

  记者采访获悉,“村晚”基本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栖霞龙舞是省级非遗项目,今年又是龙年,龙舞活动必须热火朝天。”“栖霞龙舞”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桂娣带队表演了八卦洲“村晚”的第一个节目。她告诉记者,当天参加“龙舞”表演的村民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4岁。

  南京横溪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月透露,石塘村筹办“村晚”的消息一经发布,便收获村民们的热切响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谋划策。仅一周左右,10余个节目就已见雏形。

  阜东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也介绍,该村“村晚”12个节目中,有7个都由本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村民摇身一变成“民星”,从节目编排到置办行头,扛起了这场全村新春联欢的大梁。“村晚”结束后,马墟头舞蹈队队员陈女士终于松了一口气。她跟着网络视频练习了一个多月,以一支《吉祥》舞赢得掌声连连。

  饱含乡情,本土元素“火”出村

  没有酷炫灯光,没有大腕,“村晚”何以受到村民追捧、场场火爆?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季中扬在节目中找到答案:“‘村晚’演绎的是老百姓的身边事,主打本土元素与地方特色。与‘高大上’的联欢活动不同,‘村晚’更接地气,能够引起村民强烈的情感共鸣。”

  “兴家乡谋发展,村中事共商量,遵规守约当模范,和美阜东美名扬……”8位演员在“村晚”上唱响了村民自创的《阜东村村规民约之歌》,字字句句传递着对家乡的热爱;作为红色李巷“村晚”的“主力军”和“亲友团”,石头寨村、枫香岭社区和芝山村村民组成的联合舞蹈队用优美舞蹈《相亲相爱一家人》,讲述着属于他们的乡风文明。

  台上,自编村歌、非遗表演、戏曲联唱……一个个饱含村味乡情的节目大放异彩;台下,人流如织,每场均吸引数百人到场“围观”,无论是在美丽乡村景区,还是在朴素农家小院,都能听见邻里乡亲的欢声笑语。

  “‘村晚’是村民家门口的联欢活动,带有浓浓乡土味,能让我感受到小时候的年味。”浦口区汤泉街道居民王奕龙笑着说。

  作为“村晚”的参与者,横溪石塘村“新村民”、民宿主理人凌煌由衷为“村晚”点赞。在他看来,“村晚”的每个节目都传递着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声音”。

  季中扬坦言,“村晚”并非新鲜词,近两年,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乡土文化蓬勃发展并结出累累硕果。在这一背景下,地方特色鲜明的“村晚”火爆在意料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村晚”不仅是村民自娱自乐的节目,更是乡村文化主体性觉醒的体现。

  “村晚+”涌现,融合之路滋味足

  如果说“村晚”带来了浓浓年味,那年货市集就代表着人间烟火气。记者发现,除了精心筹备的演出,“买买买”也成为今年“村晚”的关键词。卤牛肉、盐水鸭、油炸小馓子等年货摆上了浦口汤泉“村晚”的集市摊位;江宁阜东村“村晚”演出还未结束,摊主带来的货品便销售一空,舞台旁的年货集市不得不提前“收工”。

  “村晚”搭台,经济“唱戏”。随着“村”字号IP持续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搞建设,为“村晚”带来新想法、注入新活力。“村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村晚+集市”“村晚+民俗”“村晚+露营”“村晚+农业”等系列产品不断涌现,走出了一条乡村融合发展之路。

  江宁横溪街道石塘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石塘“村晚”同时举办的国潮年货节人气很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村晚+”的模式切实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既丰富了村民生活,又提升了石塘村的知名度。

  溧水李巷“村晚”已连办三年,成为当地“新年俗”。红色李巷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打造出红色文化与农旅融合的“新IP”,赋能革命老区发展,提升乡村影响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人们透过‘村晚’这一新窗口窥见了乡村文明新气象。当然,‘村晚’不是谋求出圈的‘工具’,而是乡村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议各地乡村利用好‘村晚’载体,既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带动乡村加速振兴,将‘村晚’的故事常讲常新。”季中扬表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责任编辑: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