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明网 > 公告

2020年12月南京好人事迹

发表时间:2021-01-25

来源:南京文明网

  1. 杨巧云  女 青蓝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法人、固城种植协会理事长

  2012年,从原先单位下岗创业,投资蘑菇生意失败后的杨巧云与丈夫袁爱军,回到家乡三陇村。袁爱军创办了生猪合作社,杨巧云做起了蔬菜配送的生意。“最开始都是在农户家里和市场上拿菜,但是时间长了,心里总有些担心。这些菜符合对口单位的要求吗?农残会不会超标?” 带着这些疑虑,杨巧云相中了三陇村的一片荒地,“最初的想法特别简单,承包土地,搭建大棚种蔬菜,生猪合作社里的猪粪可以用来浇灌菜地,周边的农户又都是‘老师’,技术上的难题也解决了,自家地里种的菜配送出去,自己也放心!”说干就干,杨巧云在村里承包了4亩田地,干起了蔬菜种植+配送的生意。  

  “万事开头难,最初很多田间地头不会的农活,都要请教村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边干边学,一路磕磕碰碰也就这么坚持下来了。”2014年,干了两年农活的杨巧云注册成立了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最初的4亩地也扩展到了100亩,“从下岗女工到农场主,这身份转变都是汗水换来的!”而今,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已拥有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亩,稻田100多亩,生产厂房800多平米,员工近80人,有自产的有机大米、前头山瓜蒌子等品牌,有专业的生产工作间,先进的蔬菜测试仪,和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她经营的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年收益已达2000万元。八年创业路上,带动的不仅仅是自家农场和三陇村,杨巧云还将目光放在了特殊群体上。“2012年我刚回来创业的时候,第一家配送单位就是南京福利院高淳分院。福利院里的残疾儿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我自己富了,就为他们尽一份力。”杨巧云和媒体记者说道。今年,杨巧云投资近30万元创办的三陇村“残疾人之家”正式投入使用300多平方米的“残疾人之家”,内设图书阅览室、康复室、日间照料室、娱乐室、手工制作室。小院里长廊浅道、无障碍设施绿色通道、凉亭小木屋等一样俱全。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残障人士正在专心的制作手工艺品。“这里已吸纳本村及邻村的30多名残疾人,他们在这可以进行康复、娱乐,并有专职人员给予日间照料。中午有需求的话,还可以在这里免费用餐,村里不方便外出的残疾人,‘残疾人之家’还提供免费的送餐服务。”当然,日常帮扶还只是基础,杨巧云告诉记者,后续她还将利用旗下南京蔬菜种植基地和高淳昆灏生猪养殖合作社两个实体,帮助残疾群众通过辅助性就业(开设的拣菜、蔬菜分装、基地除草、栽种、生猪喂养等岗位),让有就业能力的残障人士以工取酬,增加收入,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下一步,根据需要,“残疾人之家”计划把周边村有劳动愿望的残疾群众吸纳入“家”、入“基地”,通过培训,合理安排岗位,使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利用“残疾人之家”的场地,杨巧云还定期组织南京福利院高淳分院的残障儿童进行公益活动,“孩子们很可爱,虽然身体有残缺,但是一点不影响他们的才艺,制作的手工也相当精美。我购买了不少他们的手工制品,后面有条件的话,希望能组织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大家都能来欣赏孩子们的作品。”  

  “农场的检测站聘用了大学生,下一步我想利用周末的时间,让这些年轻人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课,组织活动或者补补文化课都可以。另外后续也计划改造村里的闲置空房,为留守老人打造活动空间,并开展免费送餐、送药等服务。高淳是我的家乡,我在家乡致富,就希望把财富也留在家乡,让创业路上帮助过我的乡亲们,也能和我一起体会富裕起来的幸福!”杨巧云笑着说。

  杨巧云家庭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最美家庭、江苏省最美家庭,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2. 王  超  男 南京市江宁区交通运输局汤山交通运输管理所外勤中队长

  王超,男,30岁群众,现为南京市江宁区交通运输局汤山街道交通运输管理所外勤中队长。先后荣获南京公路处路政支队江宁路政大队先进个人南京江宁区交通运输局先进个人。

  路遇交通事故,你会选择怎么做?江宁“撑伞哥”王超选择在炎炎烈日下为伤者撑起一片荫凉。

  2020年8月27日早上九点左右,在上峰路段,一起私家车与三轮电瓶车相撞,驾驶三轮电瓶车的七旬老人被撞倒在地,事故司机手足无措,现场被撞车辆碎片散落一地,恰巧王超驾车途经此处。“当时气温蛮高的,我担心老人躺在地上会中暑。”王超开车驶出事故现场一段距离后,毅然决定掉头回去帮忙。王超说,“虽然我不是医生不会救治,但从事交通管理行业多年队交通事故现场的维护和救助有一定的了解,也许能帮上忙。”靠边停车后,王超从车上取了一瓶矿泉水、一把遮阳伞朝倒地老人走去。

  柏油路面炙热烫手,倒地老人蜷缩着身体。王超仔细察看了老人的受伤情况,撑开伞为老人遮阳,耐心安抚老人情绪,让他保持意识清醒等待救援。期间,王超还再次从车上取下靠垫,给老人枕在头下,防止二次伤害。同时,王超还告知慌了神了司机将三脚架放置在车后150米处,提醒后方行驶车辆注意避让,及时拨打122、120救援。

  天气炎热,不一会儿,王超身上的衣服已汗湿,但他依然坚持给老人撑伞遮挡烈日,丝毫不顾自己被暴晒。在王超的感染下,事故司机也主动接过了伞,轮流为老人撑伞。

  随后,受伤老人被交警送至就近医院进行救治。因为现场处置及时,未发生交通拥堵,伤者也没有发生二次伤害。事后,王超撑伞的暖心举动得到了伤者家属、事故司机、民警和周边居民的一致点赞。

  2020年的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历练。1月30日,王超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防疫志愿服务队,舍小家为大家,在省道002宁镇交界处坚守了一个半月直至该交通卡点防控工作结束。他不惧严寒、不畏风雪,严格执行“风车必查、逢人必测”,认真落实“12个必须”,24小时守护全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元宵节那天,很多同志奋战在卡口回不了家,王超自己买了元宵在单位煮好带到卡口给回不了家的队友们送去温暖。

  3月31日,王超又投入到入境涉外人员的接驳转运工作,负责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火车站、南京南站及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分流来宁的国外输入人员的核酸检测和医学观察的转运工作。由于转运工作的特殊性,王超每天都要穿十几个小时的防护服,他不敢多吃饭多喝水,每天转运结束回到宾馆,全身都湿透了。工作中,他一干就是12个小时,累了就席地而坐靠着墙休息。即使身上起红疹,手脚浮肿,王超依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进行转运任务。相比于身体的疲劳,心理压力更容易摧毁工作的激情,转运人员多且不少乘客为高风险地区人员,每接触一名旅客,就有一次被病毒感染的可能,在转运过程中也会遇到不理解、有情绪甚至打砸工作人员的旅客,王超都会用关爱和真诚去服务。

  第一次转运任务结束后,王超仅休息了一天,当接到第二次转运任务时,他毫不犹豫的应允了。他说:“我们是全市人民健康的‘守门员’,疫情不除,我们不退!”

  王超是汤山交通运输管理所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从2009年便在交通系统内历练、成长。王超工作的起点是路政巡查、交通稽查。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基层一线,凭借丰富的经验的扎实的专业知识,连续多年获得江宁交通运输局先进个人表彰。

  在交通执法一线工作中,王超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用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态度书写岗位的精彩。在春运、防汛抗旱、中高考保障、除雪防冻等工作中突出作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彰显本色。2016年汛期,连续的暴雨导致部分路段、房屋受到积水影响。因王超每年都参与抗洪防汛的工作,深知当时情况的危险,冒着大雨24小时不间断的巡查,还因此受到了江苏省电视台新时空节目的专题采访。今年汛期他和往年一样在一线巡查。在江宁街道付家圩开展防汛巡查工作时,每小时都要巡查600米长的河堤两侧一次,发现围堰中有积水,将手伸入水里摸索探查,确保围堰没有渗漏。轮班时,困了靠着木桩打个盹,累了就躺在河堤上眯一会儿,吃住都在防汛工作第一线。

  王超还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擦亮青春底色,作为2017年春牛首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的一名志愿者,他主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从道路清洗到交通维护,从物品搬运到现场服务,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自2016年起,王超还自发加入民间慈善公益小团队,坚持向四川大凉山、贵州贫困山区捐赠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近期又购置了一批学习用品,计划捐赠给江宁区困难家庭儿童。

   

  3. 袁家文  男 公交集团浦口公司407路驾驶员

  袁家文是南京公交集团浦口客运公司407路一名普通的公交驾驶员,他每天迎来送往,在平凡的岗位上塑造了不平凡的敬业精神。他在做好安全行车的同时用心服务乘客,在十米车厢内展示着南京公交人优质服务的风采,在十米车厢外他依然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正能量。

  一、资助困难姐弟,他义不容辞

  自2016年初开始,袁家文每月都会资助一个困难家庭的姐弟俩500元现金,鼓励姐弟俩坚强地面对生活,他的举动赢得了车队和公司同事们的赞许。2016年大年初三,袁家文驾驶末班车从乌江站开往桥林站,无意间听到了车上一对姐弟俩的对话,姐弟俩的母亲早些年遭遇交通事故去世,肇事方却没有赔偿一分钱。早在2012年,姐弟俩的父亲也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后虽保住了生命,但成了植物人。当时,姐弟俩都在上学,姐姐在读大学,弟弟临近高中毕业……不幸的遭遇让袁家文萌生了要帮助他们的想法。

  车子行驶至桥林站,袁家文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300元现金递给姐弟俩。回到家后,他向自己的妻子、儿子说了此事。虽然袁家文家中经济状况一般,但全家人商量后决定,每月资助姐弟俩500元,一直到姐弟俩完成学业。做出决定容易,坚持很难,而袁家文一直坚持到现在。

  二、防汛巡堤遇险,他挺身而出

  2020年7月14日晚,连续的暴雨天气及长江上游来水影响,造成浦口区桥林街道石碛河水猛涨,并迅速超警戒水位。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当天袁家文休息在家,接到石碛社区居委会通知后,他立即赶到石碛堤埂和社区志愿者一起巡堤查险。凌晨,在巡查中他听到河堤边有哗哗的水声,他立即走近并借助手电筒的灯光发现了一处水旋涡,根据经验判断,此处下方漏水较严重,他立刻大声示警,附近防汛巡视人员听到呼声后便立即赶来帮忙。由于情况紧急,需有人下水用沙袋填补才能将漏点堵住,袁家文毫不犹豫第一个跳入了河水中。当大家为他点赞时,袁家文说,看到身边的社区志愿者们都冲锋在防汛一线,我也要向他们看齐,为防汛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7月28日上午,浦口区桥林街道石碛社区为他送来了“危险来临 挺身而出”的锦旗。

  三、想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

  作为一名村镇线路公交驾驶员,袁家文不但在日常工作中握好手中的方向盘,还善于细心发现群众所需。为方便村镇群众乘车,他建立了村镇村民乘车微信群。在群里,他会把每天的班次和发车时间发至群里,让乡亲们心中有数,遇到车辆出现故障或其他状况,他也会及时在群里通知大家。翻看群聊天记录,袁师傅除了发布乘车信息外还会把当天的天气预报发在群里。在沿线乘客的口口相传下,如今这个乘客群已有成员300多人,都是407路沿线的村民。为了让407路更好地为当地村民服务,袁家文还把车队领导拉进群以便倾听民声,更好地为桥林片区市民群众的出行服务。

  4. 陆水平  男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陆水平事迹材料

  生命是一段神奇旅程,我们无法控制它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生命的价值,感悟历程的精彩。在伊宁市人民医院里,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援疆医生陆水平副主任医师就是这样孜孜不倦追求生命深度和广度的人。2020年4月底,陆水平肩负着医疗援疆事业的重托,惜别家人和朋友,嘱咐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后,历经五千里的云和月,到达祖国西北边陲---伊宁,在这里,他们要开始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陆水平作为第十批南京援疆专家,现任伊宁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负责制定脑科中心规划,分管中心的专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初来乍到,一切都需要从新开始,从医20多年的他深感肩上担子的重量,他时常在想:我援疆的初衷是什么?我之所以选择来到伊宁援疆,不是为了给自己镀金,是为了帮助科室医护人员提高诊疗水平,为边疆各族同胞的生命健康做点实事。“我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担当,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无怨无悔,支持新疆是国家大事,甘愿舍小家为大家,援疆有付出但更有收获,我将以院为家,铭记援疆初心,竭尽全力提升精神卫生中心在伊犁河谷的影响力,相信多年以后,这段经历将会成为我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值得我永远珍惜和回味”4月28日,陆水平在医院援疆专家欢迎会上说道。

  虽然有着“援疆专家”“科室主任”的头衔,但陆水平总说:“我来不是领导大家工作的,是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帮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减轻病痛的...”就和心身医学科的老员工一样。进科室第二天,他就带领医护团队,开展了救治重症精神类疾病最有效、最快捷的“电休克治疗”。业务查房、专家讲座、疑难病例讨论.....,陆水平把患者当亲人,耐心倾听,细心诊治,一传十十传百,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名医名院效应越来越显现。专家门诊门庭若市,最多时,科室日接诊近100人次,住院病区一床难求。每周三是陆水平的专家门诊日,为了让每一位患者不白跑、不多等,他时常从早晨一动不动接诊到中午15点,炎炎夏日,不知不觉间,隔离服内已经湿了个透。

  陆水平把带教作为医疗援疆的重要任务。每次查房时,他一边查房、一边教学,将从事精神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向大家详细讲解,科室医护人员都想跟着这位专家一同查房学习,有效实现了临床与理论的完美结合。为了更快提升科室医生的诊疗思维及诊治技术,他研讨制定了每周2次理论讲课计划,并严格进行每月1次的理论考核。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带教计划,心身医学科逐步实现了从以前重症精神疾病“不敢收治”到现在的“师傅做徒弟看”到“师傅指导徒弟做”,再到“徒弟做给师傅看”的诊疗能力大转变。同时,在他的指导下,科室还建立了规范的重症病区,并定下了先开设老年及幼儿精神病房的小目标。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据了解,陆水平主任来疆前就学习了民族团结这门新疆工作的“必修课”。6月,科室收治了一名因心急焦躁住院的37岁乌孜别克族患者帕某。经陆水平主任详细问诊了解到,帕某是一名基层警务人员,热爱公安事业,这些年为新疆的稳定工作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超负荷的工作导致他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夜间睡眠差等心理疾病症状。在住院治疗过程中,陆水平主任每天耐心的为其做心理疏导,并在交流中看到帕某作为人民警察,在捍卫新疆民族团结稳定上敢担当善作为,这种精神让陆水平很佩服。经过12天的努力,帕某病情好转,待到出院时,两人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约要做一辈子的亲戚。

   

  5. 王  江  男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教科室主任

  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是一所年轻、充满活力的小学,这有一位王江老师,孩子们称他:大头老师。“大头大头,教学一流。人家有名师,我们有大头。大头爱我们,我们爱大头!”。孩子们为他创作了这一首童谣。

  王江,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现任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教科室主任,工作第七年就完成了《在思考中变革——小浣熊老师和熊孩子们的数学成长之路》一书。

  缘起一次“打赌”。

  王江老师和他的第一届学生感觉特别深,他带着孩子们从一年级带到了六年级。他当时何孩子们打赌:王老师在将来出一本书。他的本意也是希望自己不断的“成长与突破”,能够持续激励这两个班级学生不断思考、突破自己;

  果然,在这一届孩子们毕业后,王江老师工作第七年,他开始整理书稿并且定稿成册,出书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2017年2月,专著正式出版,6月,《南京晨报》报道了他的故事:《做一个“不乖”的数学老师》,这也算是他的“新书发布会”。

  王江老师成为一名父亲后,他走进课堂,他说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加柔软,看待孩子的问题也变得和以前不太一样,他渴望帮助每一个孩子,希望看到每一个孩子阳光成长。有一天,他说:“如果有机会,我要做点公益,做更多有益于儿童的事!因为我觉得再小的微公益也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一些!”

  可是,怎么做公益,工作忙碌没有精力,又不是“富翁”马云……做公益的想法,王江老师自己都觉得有些“好笑”。

  2017年2月,新书到了。

  王江老师忽然想到,何不利用新书做一个义卖呢?再把这笔钱用于公益,管他呢,卖10本,我捐10本的钱,卖100本就捐100本的钱……王江老师越想越激动,越想越可行。

  于是,他就这么发起了一次“义卖新书”的小公益活动。他的新书卖了将近200本,他很高兴,他说目标是100本,已经超出100%啦!这笔钱,再加上他微信公众号写文章所得的“赞赏”,扣除快递费后,大约还剩7000元左右。

  接着,他通过南京晨报水滴公益栏目、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定向捐助新疆某小学的一名一年级儿童,每年捐助1200元,资助他到六年级小学毕业,王江老师说,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帮助1个孩子读完整个小学六年,他感到很高兴,很自豪。2018年暑假,南京晨报水滴公益栏目的老师发来微信,他捐助的孩子玛依旦·买买提江的孩子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王江老师更加觉得,这一次公益活动,真的特别有意思!

  从17年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3年,接下来,他依然会坚持。将来,也许他还会再写第2本书,只要写,他说,他依然会坚持公益。

  带着爱,做小事。

  好多书里的“签名”,他就写了这句话。

   

  6. 王冬平  女 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客户服务处七级职员

  王冬平,女,198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客户服务处。多年来,该同志坚持在一线服务窗口工作,始终践行南京住房公积金“一点一滴公积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真心、诚心、用心、贴心为广大缴存职工服务,她用自己辛劳的工作、热情的服务、暖心的善举,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感人故事,彰显了新时代助人为乐的好人风采。

  坚守一线辛勤工作,强化素质为民服务。王冬平始终心系人民群众,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她在中心服务大厅前台工作八年,始终坚守岗位,做到工作标准不降、工作耐心不减,八年如一日地完成好组织赋予的任务。2018年,王冬平从台前服务走到幕后,接手归集处12345工单的处理,她积极学习请教,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工作调动,并胜任工作岗位。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该同志一直把“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对待每一个来访群众。为方便群众办理业务,还建立了缴存单位经办人的网厅交流QQ群和微信群,解答群众关于缴存、提取和网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即使是在休息时间,听到群众遇到问题,王冬平也会主动耐心的服务,群众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王老师”和“王大姐”。长期的柜面接待和信访工作,也让王冬平患上了声带小结症,导致严重失声,但她能坚持把工作任务高高举过头顶,收获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她累计为职工办理业务3.75万项,接待群众来访7.8万次,无一差评和投诉。2019年,该同志被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为“2019年度市12345政务热线工作先进个人”。

  关爱他人暖心服务,助人为乐为民解忧。王冬平同志始终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分忧,坚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爱心奉献他人,将自己的信念和热情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不断升华。2010年2月,一位原公积金在海南的缴存职工希望办理异地转移,由于当时住房公积金全国异地转移接续平台尚未完全对接好且是春节假期又有疫情,为避免职工来回跑两趟,她牵头逐级协调办理转移事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顺利办理相关业务,得到了职工的好评。2019年5月,吉林籍职工魏女士到中心服务大厅咨询提取办理手续。由于刚做完腹部手术,又要赶下午的火车返回,魏女士的状态很不好,王冬平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冒雨陪同魏女士去银行办理相关手续,最终顺利提取公积金。临行时,王冬平坚持要将雨伞送给她,魏女士紧握着王冬平的手,感动地称赞她是“老百姓心中的活雷锋”。同事生病她放弃休息时间悉心探望安慰;邻居母亲突发疾病,子女在外地难以赶回,她义务照料老人起居;长期资助低保户家庭子女,助力他们完成学业……每当身边人、服务对象、甚至是陌生人有困难时,她总是挺身而出,帮助他人,以无私的热心、坚定的信心、温暖的爱心给人以帮助和支持,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大爱无私勇于担当,服务社区为民排忧。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王冬平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她所住严家桥小区,因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小区情况较为混乱。她主动担任小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白天在中心处理工作,下班后成为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到小区门口站岗执勤,协助社区网格员做好管理工作。虽然还有两个年幼的小孩需要照顾,但她坚持克服家中困难,始终以大局为重,为社区防疫工作作出自己特殊贡献。平时,她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使命,街道有的地方没有路灯,她积极与社区联系,亲自写申请报告,联系路灯管理部门,陪同安装师傅查看现场,最终顺利完成路灯安装。路上看到路面上的窑井盖有缺损,主动打电话报修,担心过往行人收到伤害,就一直守护直到维修人员赶到。小区楼下半夜半夜施工挖断自来水管道,抢修人员冒着高温作业,她也默默地在旁边给维护人员搭把手,一直干到抢修结束。王冬平用自己的努力付出,辛苦了自己,却方便了他人;牺牲了小家,却温暖了大家,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南京市民的责任担当,为南京文明城市的创建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7.张春湘  女 浦口区融媒体中心下属南京帧美妙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经理

  张春湘,是同事们眼中从来不让须眉的女汉子,也是一次次勇于承担重大采访任务的硬腿子。多篇新闻作品全国、省、市、区获奖。在今年疫情肆虐之时,她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独家对话首例治愈者,用独特的新闻视角,汇聚起温暖的正能量。同时,带领团队打造推广了200余件以“抗疫”为主题的短视频、海报等,覆盖粉丝超百万,使“抗疫”宣传更快捷、引导成效更明显。其中,多部作品被“学习强国”、“新华网”、“央视频”、“中新网”等中央、省市媒体播放。策划并担任作词的原创歌曲MV《你,还好吗》,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今年,她带领团队挑战宣传片制作领域,负责制作的《驰而不息强作风》等30多部宣传片均在市、区重大活动现场播放,受到广泛认可。

   

  本人曾获得“第二批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浦口区优秀共产党员”、“浦口区作风建设先进个人”、“浦口区巾帼示范标兵”等荣誉称号;

  所负责的电视专栏《三农时空》多次获“南京市十大名牌专栏”称号、第七届南京市广播电视“十大名牌”专栏称号、第四届中国农业电视节目栏目类三等奖;

  2018年在区级机关工委微党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2020年,所负责的“e起战疫”抗疫优秀作品项目,获得南京市文化发展专项扶持资金10万元;

  2020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所负责的项目《“保护生态环境 打造最美花园”专题融媒宣传》被立项资助5万元。

  50多篇新闻作品、公益广告作品在历年的南京市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8.聂洋平  女 苏宁云客服

  爱“拼”才会赢,她用一根手指敲出奇迹

  “亲,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这里有张优惠券请您领取哦”“快递员都会送货上门的,您可以放心购买”……每天8小时以上不间断地回复,是客服工作的常态。殊不知,屏幕另一端,回复你的女孩仅凭一根手指,完成着每日的工作。

  聂洋平出生时,因缺氧造成脑部受损,学名叫作“婴儿重度苍白型窒息”,这导致她生活无法自理,是肢体一级残疾人。下半身的瘫痪,通过长期的康复锻炼,现在可以歪歪倒倒地走路,但无法改变的是,十根手指中仅有一根能灵活使用,视神经也有损伤,几乎得贴在电脑屏幕上,才能看见字。

  小时候,聂洋平总觉得自己口齿不清、发音不准,有畏难情绪,不愿学拼音,直到2005年妈妈给她买了电脑,让她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交流,聂洋平想用键盘,那就必须学会拼音,这才下定了决心。

  一开始,聂洋平只能“死死”盯着键盘上的字母,拿一根手指慢慢“戳”,一分钟只能打不到十个字,遇到拼音较长的字,她会手忙脚乱,急得满头大汗。聂洋平对着字典,一行行字看、一个个字敲,一敲能敲一整天,饭都记不得吃,手都磨出了茧。熟能生巧,当聂洋平快练完一本字典时,一分钟已经可以打三四十个字了。

  因为残疾,聂洋平一直没上过班。结婚后有了女儿,老公为了养家一天工作12小时,十分辛苦。聂洋平想分担家人压力,希望像正常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

  2018年底,聂洋平在栖霞区残联的帮助下,通过培训、考试等层层选拔环节,她成为了苏宁的一名“云客服”。聂洋平比任何人都珍惜这份工作。工作中,“她甚至连一口水都不肯喝”,聂洋平的妈妈见女儿如此辛苦,劝女儿喝口水休息下,聂洋平总是拒绝。她说如果喝水,容易上厕所,可能会耽误工作。由于自身行动不便,上厕所耗时要长一些。这期间,如果漏掉顾客一个问题,或者超时没回复,都有可能给顾客带来不好的体验。就在女儿生日那天,由于白天她没工作,晚上女儿睡着后,她还是打开电脑弥补白天的工作。妈妈劝她不要这么“拼命”,但在工作时,聂洋平是最充实、最开心的。

  聂洋平每天坐在电脑前得有8个多小时,甚至更久,中午饭都是妈妈送的。每天100多个顾客、几百条回复,但她只有一根能活动的手指,没法像健全人一样盲打字。怎么办呢?为了提高回复速度,她在后台系统新增了上百个快捷语,将他们分为开头语、结束语、尽快发货、区域缺货等类别,并尽可能用人性化的语言组织出新快捷语,不让顾客感受冰冷与生硬,这样面对顾客的提问时,就有一百多种解答,这是她的“宝库”。两年来,经过不断练习和“实战”中的经验,聂洋平现在可以同时回复3个人了。为此,苏宁易购特地为她颁发“自强不息奖”。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聂洋平依然坚守“云客服”岗位,她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如果漏掉一个问题,身处疫情中的顾客会很着急的。虽然我是残疾人,我也想为抗疫做点事情,坚守岗位就是我能做的最大贡献。”

  聂洋平身残志坚,仅凭一只手指敲出奇迹,她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懈努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演绎了一曲敬业奉献、自强不息的生命赞歌。2019年5月,她被评为栖霞区十大青年先锋。2019年12月,聂洋平在2019年度网络感动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好网民·江苏榜样”。

   

  9.王靖涵  男 南京市交警八大队一级警员

  王靖涵好人事迹

  王靖涵,男,汉族,1985年12月生,吉林长春人,中共党员,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2004年8月招飞入伍,历任原南京军区空军某部勤务连连长、东部战区空军某部军务参谋;2019年10月参加公安交管工作,现任南京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第八大队执勤民警。

  作为一名军转民警,自入警以来,王靖涵同志始终把忠诚牢记心中,一切工作服从组织安排,结合工作特点,迅速找准自身定位,快速进入情况,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干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入警不到一年,王靖涵同志积极发扬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块砖”、“一颗钉”、“一把尺”、“一杆称”,执法办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人民为中心,在本职岗位上,积极进取,默默奉献。

  两次逆行而上,书写责任担当

  2月初以来,王靖涵主动请缨,奋战在西善桥、刘村疫情防控一线,开展车辆查控、人员测温、信息登记等工作,确保高效运转、高质管控,实现联勤联动机制效能最优化。3月底,当得知大队需委派民警支援外地疫情防控工作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向大队提出了申请。在收到上级部门紧急集合的通知后,刚值完大夜班的他,立即响应号召,奔赴昆山。在途中才将驰援昆山的消息告诉家人,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开展境外人员运输转运任务以来,王靖涵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每日重复往返南京与昆山两地。面对穿上防护服后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甚至不能上厕所的困难,他依然能够为乘客们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不断的挑战着生理极限。直到转运任务阶段性结束,王靖涵连轴作战28天,累计往返167趟,安全护送转运乘客 2863人,行驶里程近10万公里。4 月 20 号,王靖涵隔离结束,回到工作岗位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履职,参与大队的各项工作。5 月 19 日,机关抽调人员参加南京市涉外联防联控指挥部口岸工作组的抗疫任务,王靖涵再次请缨,参与禄口机场转班工作,为境外人员办理转运手续。

  强化安全引导  助推交管宣传

  5月14日,王靖涵深入雨花台区环卫所,给100余名一线环卫工人以“佩戴头盔安全骑行”为主题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王靖涵现场讲解电动自行车事故典型案例和正确佩戴安全头盔的基本要领,引导员工主动规范佩戴安全头盔,加深“一盔一带”对保护生命作用的印象。同时,发起安全出行倡议。现场向骑电动车上下班的环卫个人普及交通安全法规,开展“安全头盔”有奖问答,宣传“一盔一带”对保护生命安全的积极作用,发起佩戴安全头盔、遵守交通法规安全倡议,扩大宣传效果。为提高安全头盔配戴率,向一线环卫工人发放80余个安全头盔。

  同时王靖涵走进辖区学校,联合《江苏法制报》共同走进雨花开发区实验小学,开展“安全从‘头’开始·生命幸‘盔’有你”交通安全宣传暨公益赠盔活动。通过广泛宣传、精准解读,切实提升广大师生依法骑乘电动自行车、主动佩戴安全头盔意识。

  从天空蓝到藏青蓝 赤诚忠心始终未变

  脱下军装穿上警服,变的仅是称谓,不变的是忠诚,公安队伍和部队一样,都需要值班备勤,执勤中队每周都有两天需要中队全时在岗,进行夜查酒驾、非机动车及渣土车夜间集中整治或其他情况应急处置等任务。在部队时就常常回不了家,照顾不了家庭,转业进了交警大队,还是一样顾不了家,在王靖涵的心里对妻子充满愧疚,但对警察职业属性的理解,选择了坦然,戴其冠,就须承其重,更何况这是组织对每一名人民警察最基本的要求,他不敢有负,总是尽心尽责地做好份内的工作。妻子对他的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但总会嘱咐一句:“自己注意安全,别太累了!”“大家”与“小家”,王靖涵与其家属也早已习惯做单项选择,没有大家,又哪来的小家。

  2020年5月6日晚上,王靖涵和中队警力一起在雨花台区梅山铁矿附近开展酒驾专项整治行动。21时15分,一辆苏M号牌的红色SUV向检查点驶来,中队民警示意该车停下接受检查,但该车竟加速闯卡驶离,民警立即通过电台呼叫前方王靖涵进行拦截,但该车辆并未驶向前方路口,经过摸排巡查,王靖涵最终在路边的一个停车场内将闯卡车辆查获,因为拦截科学高效,有力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岁月无迹,青春有痕,王靖涵同志奉献青春和热血,无怨无悔,饱含赤诚,在交通警察岗位上努力拼搏,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军队转业干部的无限风采,诠释人民警察的神圣誓言,在平凡中体现一名公安民警的人生价值,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履行那份属于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10.吴亿达  男 南京雨薇青年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心中有阳光,脚下便有前行的力量

  吴亿达,男,1998年6月生,共青团员,普通专科,现任南京雨薇青年公益服务中心理事会理事长、团总支部书记,建邺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在南京市建邺区,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正在挥洒着汗水,用热情突击着一个个任务,用激情打响了一场场战役。用行动兑现着承诺,用能力证明着自身的价值。这就是南京雨薇青年公益服务中心。

  2016年12月南京雨薇青年公益服务中心是成立的一家非盈利性社会组织。该集体以“奉献、友爱、创新、跨界”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公益人才,促进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制度化、项目化”为核心使命,全力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志愿者新生力量,为南京市公益发展贡献力量。该集体由32名在南京市工作学习的30岁以下青年组成(专职,兼职),负责人吴亿达同志更是只有22岁,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集体。

  吴亿达创建中心成立四年来,中心近年来积极配合团省委、团市委开展“青春志愿行,温暖回家路”暖冬行动,为奔波在回家路上的人们送去了满满温暖。同时,中心多次连续参与组织南京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管理等有关工作,如2016-2019四届南京马拉松、2017-2019三届南京森林音乐节、2017-2018两届南京六合竹镇马拉松、2018-2019两届南京春牛首马拉松、2018南京城墙马拉松、2018中华龙舟赛六合站、2019年紫金山荧光夜跑、2019年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2019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南京站等系列活动,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2017年8月,由雨薇公益负责运营的“南京青年志愿服务站·综管办爱心小屋”正式落地,开展服务,为各地行人提供便捷与优质的服务。志愿者主要由在宁读书的大学生组成,还吸引了一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一起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们每天朝九晚五,全年无休。在运行期间,志愿者们秉承我服务、我快乐的精神,服务了万千旅客,获得了旅客的感谢,领导的称赞,也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和重视,并吸引了更多热心的公众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志愿者们乐观热情、踏实肯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南站爱心小屋获得了多项荣誉及奖励:如“江苏省 2019春运暖冬行动青年志愿服务站”荣誉称号;“2018 江苏省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志愿服务站”荣誉称号等。2018年9月,打造了一张志愿服务新名片——南京青年志愿服务站·青春闪亮新街口。该服务站于2018年10月20日正式投入试运营。在南京南站志愿服务站的基础上,新街口志愿服务站按照有统一标识、有场地、有志愿者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服务内容为标准,建设成为了一个服务内容全、服务质量高的服务站点。志愿服务站提供的志愿服务包括借伞、手机充电、应急帮助、信息咨询等便民服务,并计划新开发服务项目十余种。服务站根据地域特点,利用机构特色,再次与在宁高校密切合作,开展驻宁高校青协骨干培训,在南站原有的九所高校基础之上,又联合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青协,其中南广青协为服务站输送了大量输送志愿者,大大减缓了服务站试运营期间的压力,为壮大南京青年志愿服务站的志愿服务团队贡献了力量。

  中心还与全市多家社区合作,开展“七彩社区行”活动。已举行19期,该项目以社区内的老年人、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社区和社会力量,补充家庭老年人的关怀与青少年教育和引导的缺失,造福社区居民。中心组织志愿团队深入社区服务百姓,开展法律服务、为老剪发、理疗按摩、助残服务、青少年现场活动、医疗服务、废旧物回收等七类志愿服务,大大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进一步了提升高校、企业知名度,让社区居民感受南京青年的温暖。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袭来,打乱了原本平静祥和的城市,全国进入了严峻的防疫状态。大年初二,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工作,为了夺取防疫斗争胜利,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递交了申请书,可是在与家人沟通时却遇到了阻碍。没有人在遇到此次疫情时忍心让自己的亲人面对危险-防疫一线!父亲直接威胁道:你不许去。母亲先是惊讶,后是担心。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吴亿达奔赴抗议志愿服务一线的决心,在他跟家人的反复解释下,最终取得了家人的谅解,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当天晚上,他就按照要求组织了青年防疫志愿者队伍,并于次日的大年初三就带领防疫志愿者们进驻南京南站和南京站,带领防疫志愿者们全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展来宁旅客人员的体温检测及出站引导、咨询工作,尽心尽责地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

  吴亿达带领的志愿者们放弃了春节休假,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始终坚守在防疫战场的第一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防疫攻坚战中。吴亿达同志更是以身作则,为了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他通过各种渠道召集更多的志愿者、自发募集了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相关防疫物资,同时保障志愿者的基本安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坚守在一线。吴亿达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一点才下班回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清理自己的衣服,洗过澡后,才敢和家人说话。因为参加此次防疫工作,他不能给家人买菜做饭,只能给家人叫外卖。吴亿达感觉愧欠家人太多,感到特别难过,但是他依然选择坚守在抗疫一线。

  南京南站疫情排查任务繁重而危险,吴亿达和青年突击队员们每天要冒着严寒工作近12小时,引导成千上万的旅客出站,既要提醒旅客保持安全间距,还要引导旅客有序排队过检测温,嗓子喊哑了就含着喉片死撑,腿站麻了就靠着墙硬撑!为了节省珍贵的防护服他们能一天不喝一滴水,不上一次厕所……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坚毅逆行,连续奋战在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南京守住了铁路南大门!随着疫情防控趋势不断稳定,企业不断复工,大规模的返岗客流也随之到来,这也对吴亿达及同伴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天上岗之前吴亿达都要确保大家穿戴好防护装备,做好防护工作后才能上岗。在工作中,做好消毒保障后勤供应和返程人员分流工作。每天晚上回去之后,他还不厌其烦的通过朋友圈,编辑提醒返程人员注意事项:“如果返程,请提前填写好健康须知单,佩戴好口罩!

  同时吴亿达同志组织志愿者深入沿河社区、话园社区和国泰民安社区等基层社区防疫前线,配合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区网格化日常排查及重点人员回访工作。此外还承担社区内部分区域的定期消毒,保证社区居民的安全,守护着在宁市民的出行安全。上楼、敲门、登记、测温……一遍遍重复、一次次排查。不知不觉间,时间飞速流逝,这样的工作便成了日常,一天下来走出几万步、站的腰酸背痛已经成为常态。

  吴亿达和他的团队在防疫期间顶着疫情的压力,积极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复工申请,团队所有工作人员均正常复工参与线上线下的工作中来,工作补贴和工资均全额发放。 3月10日以来,为确保医院复诊工作的有序展开,吴亿达通知接南京鼓楼医院委托,为医院招募防疫志愿者,在鼓楼医院各出入口协助医务人员做好一级防控,检查“苏康码”和行程码等做工作。期间共开展服务达120天,招募志愿者1300人次,医院复诊秩序平稳有序,进一步为南京市的防疫工作贡献力量。

  吴亿达同志在服务工作中,积极同各服务单位和志愿者们沟通了解情况,按照“帮忙不添乱、关心不过度”的原则,及时与询问了解实际需求,按需开展温馨服务。主动对接为各单位和志愿者提供精准服务,为一线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开展现场团建、送生活用品、义务理发等活动。组织青年理发师为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义务理发。

  吴亿达还结合疫情防控一线的实际需要,根据各站点要求组建了4个南京防疫青年志愿者储备群,共计储备人数达1800余人。经常在志愿者微信群中组织线上活动,征集抗“疫”日记、服务小视频等,定期在微信公众号“青春南京”和“雨薇公益”公众号上推送。还制作了防疫志愿服务风采录,在青年志愿者群体中受到纷纷点赞

  截至6月5日,吴亿达同志已连续服务131天,在这期间,他和志愿者共服务了来宁旅客近百万人次,排查了1498户社区居民,服务入院市民2万余人次,处理了36次紧急突发事件,发出疫情相关推送96篇,总阅读量为49326次,制作疫情相关海报56张!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阻击战已经全面进入决胜阶段。吴亿达同志和防疫志愿者们将竭尽全力,坚守在一线,为夺取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倪修立